北斗星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 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第1页)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中的这句感叹,是孔子对春秋时期求学风气的深刻观察,更是对为学初心的深情呼唤。“三年”,在古代学制中是一段完整的学习周期,代表着系统的知识积累与素养沉淀;“谷”,原指谷物,后引申为俸禄、官禄,在春秋时期,求学往往与求仕紧密相连,“至于谷”便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直接目标——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谋求官职、获取俸禄,改善生活境遇。孔子却指出,连续三年学习,始终不将目标放在谋求俸禄上,这样的人是“不易得也”,即极为罕见。这句看似简单的评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叩问着每一个求学之人:我们为何而学?是为了眼前的功利回报,还是为了内心的成长与精神的丰盈?在当代社会,教育日益与职业发展、社会地位挂钩,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对回归教育本质、坚守求学初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学”与“谷”

要理解“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首先需要回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厘清当时“学”的内涵、“谷”的价值以及“学”与“谷”之间的关系——只有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语境,才能真正读懂孔子感叹背后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深意。

(一)春秋时期的“学”: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时期,教育被贵族阶层垄断,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只有王室子弟、诸侯卿大夫的后代才有资格进入官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些知识与技能,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参与政治、治理国家的必备素养。此时的“学”,本质上是为贵族子弟未来执掌政权、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服务的,与“仕”(做官)直接绑定,“学”的最终目的便是“仕”,进而获得相应的俸禄与地位。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原有的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逐渐瓦解,“学在官府”的格局也随之被打破。大量掌握文化知识的贵族子弟因战乱、政治变动等原因流落民间,他们开始在民间兴办私学,将知识传授给平民子弟,孔子便是私学兴起的杰出代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壁垒,主张无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些弟子来自不同的阶层,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甚至商人之子,如子贡是商人出身,子路曾是一介武夫,颜回则家境贫寒。

春秋时期的“学”,内容也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六艺”,更融入了孔子的“仁”“礼”思想、道德规范与治国理念。孔子教导弟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仅要求弟子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与政治理想。此时的“学”,虽然仍与“仕”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也鼓励弟子“学而优则仕”,希望他们通过做官将“仁政”理念付诸实践,但“学”的内涵已不再仅仅是为了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包含了个人道德修养、精神成长与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二)春秋时期的“谷”:俸禄背后的生存需求与社会地位

“谷”在春秋时期之所以成为许多人求学的目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生存需求以及社会地位体系密切相关。在以农业为主导的春秋时期,谷物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俸禄”(谷),则是官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当时的官员俸禄多以谷物计量,如《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俸禄可达“田十万”“禄万钟”(一钟约等于六斛四斗谷物),普通官员也有相应的谷物俸禄。获得俸禄,意味着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能够保障自己与家人的基本生存,这对于大多数家境普通的人来说,是极为现实的需求。

此外,在春秋时期的社会等级体系中,“仕”(做官)不仅意味着获得俸禄,更意味着获得社会地位与话语权。当时的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不同等级,“士”是统治阶层的最低等级,而“仕”是普通民众晋升为“士”阶层的主要途径。一旦通过求学获得官职,便意味着从庶民阶层上升到士阶层,拥有了参与政治、发表意见的权利,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这种社会地位的提升,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境遇,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誉,因此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与“谷”(禄)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求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为了谋求官职,谋求官职是为了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这种“为学求禄”的逻辑,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普遍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才会感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能够超越现实的生存需求与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三)孔子对“学”与“谷”关系的态度

孔子并非反对弟子通过学习谋求官职与俸禄,相反,他认为“学而优则仕”是合理的——一个人学习优秀、品德高尚,就应该出来做官,将自己的知识与道德理念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实现“仁政”的理想。孔子曾多次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如推荐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推荐子贡参与外交事务,推荐冉有担任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宰臣等。他认为,官员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做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但孔子反对的是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反对“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他认为,求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修身”——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与精神境界,而“求禄”“仕”只是求学的自然结果,而非最终目的。如果将“求禄”作为求学的唯一目标,就会忽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导致“学”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不仅无法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可能因缺乏道德约束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孔子曾对弟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好学”之人,不会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而是会专注于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好学”,正是“不至于谷”的体现——不将物质利益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将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放在首位。

二、解析“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为学初心的稀缺性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的这句感叹,道出了为学初心的稀缺性——在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始终是少数。这种稀缺性,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更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在当代社会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为学求禄”的普遍性:功利化求学的历史惯性

从春秋时期开始,“为学求禄”的功利化求学倾向便成为一种历史惯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求学之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成为连接“学”与“禄”的主要纽带——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进而获得俸禄与社会地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无数读书人的梦想。这种“科举入仕”的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与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也强化了“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许多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将《四书》《五经》视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忽视了知识的真正价值与道德的修养。

例如,明清时期的一些读书人,为了通过科举考试,死记硬背八股文,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甚至出现了“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发财”的错误观念。他们一旦通过科举获得官职,便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追求奢华的生活,完全忘记了求学的初心与为官的责任。这种“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不仅导致了教育的僵化与人才的畸形发展,还加剧了官场的腐败与社会的矛盾。

在当代社会,“为学求禄”的功利化倾向依然普遍存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将学习的目标锁定在“考高分、上名校”上,将知识学习视为应付考试的手段,忽视了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与道德修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好不好”“薪资待遇高不高”,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毕业后,找工作时也优先选择“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这种功利化的求学与择业观念,导致许多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二)“为学不为禄”的稀缺性:坚守初心的艰难与可贵

与“为学求禄”的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学不为禄”的坚守始终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源于坚守初心面临的多重困难与挑战——现实的生存压力、社会的功利氛围、他人的不解与质疑,都可能让人放弃纯粹的求学初心,转向功利化的追求。

1。现实生存压力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存压力。在物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谋生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这种生存压力,使得许多人不得不将“求禄”作为求学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例如,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选择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高的专业,即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一些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与自己专业不符但薪资较高的工作。在生存压力面前,“为学不为禄”的初心,往往显得脆弱而不切实际。

2。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氛围,也对坚守“为学不为禄”初心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成功”往往被定义为“有钱、有权、有地位”,而“学习”则被视为实现这种“成功”的工具。媒体过度宣传“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等案例,进一步强化了“学习=考名校=找好工作=成功”的功利化逻辑;社会舆论对“冷门专业”“自主创业”的不理解与质疑,也让许多追求理想的人感到压力重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需要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否则很容易被功利化的潮流所裹挟。

3。个人意志的考验

坚守“为学不为禄”的初心,还需要经受个人意志的考验。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尤其是在追求非功利目标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即时的反馈与回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疲惫与迷茫。例如,一些人选择研究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哲学),这些学科的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与社会认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付出;一些人选择从事艺术创作、公益事业等,这些领域的成功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转而追求更功利、更易见效的目标。

正是因为面临着现实生存压力、社会功利氛围与个人意志的多重挑战,“三年学,不至于谷”的人才显得“不易得也”,而这种稀缺性,也恰恰凸显了坚守为学初心的可贵——那些能够超越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为学不为禄”的典范:历史上坚守初心的求学之人

尽管“为学不为禄”的人极为罕见,但在历史上,依然有许多人坚守求学初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为学不为禄”的可贵,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热门小说推荐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娘,借个火(师娘,别玩火)

师父死了,留下美艳师娘,一堆的人打主意,李福根要怎么才能保住师娘呢?...

悦女吴县

悦女吴县

书名?阅女无限??呵呵,广大银民,请看清楚哦。吴县,这个二十岁的青涩小子,进城上学,居然一不留神,取悦于众多美女,在众女的帮助下,事业也是蒸蒸日上。且看主角如何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吴县的悦女事业中去。蹩脚的猪脚,由一个初哥,逐渐成为花丛高手。...

风流英雄猎艳记

风流英雄猎艳记

生长于孤儿院的少年刘翰和几女探险时偶得怪果奇蛇致使身体发生异变与众女合体并习得绝世武功和高超的医术为救人与本地黑帮发生冲突得贵人相助将其剿灭因而得罪日本黑道。参加中学生风采大赛获得保送大学机会。上大学时接受军方秘训后又有日本黑龙会追杀其消灭全部杀手后又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和青歌大赛并取得非凡成绩。即赴台探亲帮助马当选总统世界巡演时与东突遭遇和达赖辩论发现超市支持藏独向世界揭露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在颁奖仪式上其却拒绝领奖主人公奇遇不断出现艳遇连绵不...

神印王座

神印王座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士最高荣耀的神印王座?...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神墓

神墓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