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红姑灯照沧溟暖下卷(第1页)

红姑灯照沧溟暖

下卷

第五卷

神草普济除沉疴

医理暗合本草旨

台风渐歇,沧溟复归平静。孤屿上的孩童们,在锦灯笼的滋养下,日渐康复。阿明已能下床奔跑,喉咙肿痛尽消,整日缠着阿海,要去岛北崖边看那救命的红姑娘。而其他孩子也陆续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沙滩上再次响起清脆的笑声,渔家小院里,炊烟袅袅,生机重归海岛。

然而,并非所有孩子的病情都一帆风顺。渔民老林家的小儿子阿福,年方四岁,体质素来虚弱。此次染病后,虽经锦灯笼水施治,高热退去,咽喉肿痛缓解,却依旧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稀。老林夫妇急得团团转,再次找到阿海求助。阿海想起红姑仙子曾说,锦灯笼性微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心中便有了计较。他来到王伯家,与老人商议:“王伯,阿福这情况,怕是脾胃虚寒,不耐锦灯笼的寒性,虽解了喉疾,却伤了脾胃,该如何是好?”

王伯捻着胡须,沉吟片刻:“红姑仙子的教诲甚是在理。这孩童脏腑娇嫩,寒热虚实需仔细辨证。锦灯笼清热解毒,却偏寒凉,阿福本就脾胃虚弱,久用恐伤阳气。我看可在锦灯笼水中,加入少量晒干的生姜片与炒麦芽,生姜温中止呕、温胃散寒,炒麦芽消食化积、健脾开胃,既能制约锦灯笼的寒性,又能调理脾胃,一举两得。”

阿海依言而行,采来新鲜生姜晒干切片,又找来村民家中储存的炒麦芽,按照王伯的比例,加入锦灯笼水中一同煎煮。那药水入口,少了几分寒凉,多了一丝温润的辛香。阿福服用两日后,便有了饥饿感,能吃下小半碗米粥,大便也渐渐成形。又过了三日,阿福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再也不见往日的萎靡之态。

另一户村民的孩子阿瑶,病愈后仍有咳嗽,痰多黏稠,不易咳出,夜间咳嗽尤甚,影响睡眠。阿海见状,再次请教王伯。王伯诊断后道:“此乃湿热未尽,郁而化痰,肺失宣降所致。锦灯笼虽能清肺热,却无化痰止咳之强效。可在煎药时,加入几枚贝母粉,再搭配岛上常见的枇杷叶,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枇杷叶清肺润燥、降逆止呕,与锦灯笼配伍,清热化痰之力更着。”

阿海按照方子,采摘新鲜枇杷叶,刷去背面的绒毛,与锦灯笼、贝母粉同煎。阿瑶服用三日后,咳嗽减轻,痰液变少,夜间也能安睡。再服两日,咳嗽便彻底痊愈。

这些病案,让岛上的村民们愈发惊叹锦灯笼的神奇,也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有了粗浅的认知。王伯更是将这些配伍方法一一记下,结合红姑仙子传授的用法,整理成简单的药方,教给村民们。他感慨道:“红姑仙子所赐神草,看似寻常,却暗合中医本草之旨。《神农本草经》有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锦灯笼性微寒,恰对湿热喉疾,再根据孩童体质加减配伍,便是‘辨证施治’的真谛。这些道理,古籍中早有记载,可我们民间百姓,却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可见中医智慧,本就源于生活啊。”

阿海听着王伯的话,心中颇有感触。他想起红姑仙子梦中所言,锦灯笼归肺、膀胱二经,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与孩子们的病症一一对应。而村民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症状调整用法,不正是中医“因地制宜、因人施治”的体现吗?这些未被文献详细记载的民间实践,恰恰补充了古籍的不足,让神草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随着孩子们尽数康复,锦灯笼的名声也在洞头列岛传开。周边岛屿的渔民,但凡家中有人咽喉不适、高热不退,都会驾船来到孤屿,求取锦灯笼。阿海和村民们从不吝啬,总是热情相赠,并耐心传授用法。而这些外来的求药者,也将锦灯笼的故事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让这株海岛仙草,惠及更多生民。

第六卷

红姑祠立承仙恩

种药传方惠乡邻

为感谢红姑仙子的庇佑,也为纪念锦灯笼的救命之恩,村民们商议后决定,在岛北崖边锦灯笼生长最茂盛的地方,修建一座“红姑祠”。消息一出,全岛村民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阿海主动承担起修建祠堂的牵头工作。他带领村民们,从海中打捞坚硬的礁石,作为祠堂的基石;砍伐岛上的参天古木,打造梁柱和门窗;妇女们则缝制红布灯笼,准备悬挂在祠堂内外,以呼应红姑仙子手中的红灯笼。王伯则亲自设计祠堂的格局,祠堂不大,却古朴典雅,正中央供奉着红姑仙子的塑像——红衣飘飘,手持红灯笼,面容慈爱,栩栩如生。

修建祠堂的日子里,岛上一片热火朝天。渔民们出海归来,便放下渔网,加入修建队伍;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捡拾小石子、递送工具。邻近岛屿的渔民们听闻后,也纷纷赶来相助,有的带来木料,有的送来食物,场面十分热闹。

三个月后,红姑祠正式落成。落成之日,恰逢吉日,岛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村民们杀猪宰羊,焚香跪拜,祈求红姑仙子保佑海岛风调雨顺、百姓安康。阿海作为代表,在红姑仙子塑像前宣读祭文:“维清末某年,孤屿遭厄,孩童染疾,喉痹高热,危在旦夕。幸蒙红姑仙子慈悲,托梦授药,赐锦灯笼神草,救万民于水火。今建祠立像,以志恩德,愿仙子仙泽永驻,神草绵延,护我生民,世代安康……”

祭祀完毕后,村民们按照红姑仙子的嘱托,开始大规模种植锦灯笼。阿海带领大家,小心翼翼地采集锦灯笼的种子——那些包裹在花萼中的细小籽实,黑亮饱满,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他们将种子撒在岛北崖边的礁石缝隙中,也撒在岛南的沙滩边缘、村落周围的空地。王伯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大家如何挑选土壤:“锦灯笼喜阳耐旱,耐贫瘠,礁石缝隙、沙质土壤皆可生长,但需避开低洼积水之地,以免烂根。”

村民们牢记王伯的教诲,精心照料着每一株锦灯笼幼苗。他们用碎石块为幼苗搭建挡风的屏障,在干旱时节,用海水淡化后的淡水浇灌。台风季来临时,大家便用绳索将植株固定在礁石上,防止被狂风刮倒。在村民们的悉心培育下,锦灯笼在孤屿上扎下了根,一片片殷红的果实,如点点星火,照亮了海岛的每个角落。

阿海还专门制作了一本“药草手记”,将红姑仙子传授的用法、村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配伍经验一一记录下来。比如:“咽喉肿痛甚者,取鲜锦灯笼五枚,含服,汁尽嚼食果肉;高热不退者,锦灯笼十枚,加水煮沸,温服,每日三次;小便不利者,锦灯笼八枚,加冰糖少许,煎服;脾胃虚寒者,锦灯笼六枚,配生姜两片、炒麦芽一钱,同煎……”他将手记抄写多份,分发给每户村民,还送给邻近岛屿的渔民,让锦灯笼的用法得以广泛传播。

王伯则时常翻阅这本手记,结合自己所知的本草知识,补充注解。他发现,村民们总结的用法,与古籍中零星记载的“酸浆(锦灯笼别名),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不谋而合,只是民间用法更为具体、实用。他感慨道:“古人云‘医者,意也’,民间百姓虽不懂高深医理,却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对症之法,这便是中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啊。这些口传心授的知识,虽未载入正史药典,却比文献记载更鲜活、更实用,是真正的民生智慧。”

随着锦灯笼的广泛种植和应用,孤屿及周边岛屿的百姓,再也不怕咽喉肿痛、湿热高热等病症。每当有人患病,只需采摘几枚锦灯笼,按照手记中的方法服用,便能药到病除。而红姑祠前的锦灯笼,总是长得格外茂盛,果实也格外饱满,仿佛真的受到了仙子的庇佑。

第七卷

沧溟几度风云变

仙草历代护生民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清末以降,世事变迁,洞头列岛历经战乱与和平,孤屿上的百姓,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而红姑仙子赐下的锦灯笼,以及那座古朴的红姑祠,却始终守护着海岛,见证着岁月的更迭。

热门小说推荐
修真位面商铺

修真位面商铺

成仙难,难于上青冥!修真难,没有法宝没有丹药没有威力巨大的符箓,没有强悍的天赋。但是自从有了位面商铺就不一样了,有了位面商铺一切都有了。什么,修真界最普通的洗髓丹在你那里是绝世神丹!什么,你们那个位面遍地都是各种精金矿物,精铁灰常便宜!前世走私军火的商人,今生在修真界同样要将商人当做自己终生的追求。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修炼真仙大道只是我一个副业。成为位面商铺之主,横扫诸天万界。商铺在手,天下我有!...

魔师逆天

魔师逆天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揽众美在三国

一个现代人,来到了古代,哇噻,美女如云呀,一个一个都要到手,战争阴谋铁血一揽众美,逍遥自来快乐似神仙本书集铁血与情感于一身为三国类中佳品。...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我的极品老婆们(都市特种兵)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