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98章 诗礼乐 中国人的精神成长之路(第2页)

无论是欢快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让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激昂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歌词,会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为国家与民族奋斗的热情;当我们听到公益歌曲《爱的奉献》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词,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激发我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意愿。

在传统社会,“乐”还常常被用于祭祀、庆典等集体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共同聆听音乐、参与舞蹈,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比如,古代的“乡饮酒礼”中,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人们举杯畅饮、畅谈人生,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强化了社区的认同感。这种通过“乐”培养起来的共情能力与群体意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关爱他人的重要基础。

(三)乐能提升境界,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

“乐”的最高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格达到圆融、完善的状态。孔子曾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的“美”指的是音乐的艺术形式,“善”指的是音乐所传递的道德内涵。孔子认为,优秀的“乐”应当是“美”与“善”的统一,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又能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

当一个人长期受到“美”与“善”的音乐熏陶,他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和、宽容、善良,外在的行为也会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此时,“礼”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心的自觉;“乐”也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精神的滋养。这种“礼”与“乐”的内在统一,便是人格圆融的体现。

比如,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精通音乐,他们通过弹奏古琴、吟唱诗词等方式,调和自己的心境,提升自己的境界。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即便没有琴弦,也能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这种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形式,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契合;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依然“扣舷而歌之”,通过音乐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最终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峰。这些文人雅士的经历,都证明了“乐”对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

四、诗礼乐的当代传承:在现代生活中重拾精神滋养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诗、礼、乐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很少再静下心来品读《诗经》,日常交往中的礼仪也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所冲淡,传统音乐也逐渐被流行娱乐所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诗、礼、乐在当代失去了价值——恰恰相反,在人们精神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对人文素养愈发重视的今天,诗礼乐所蕴含的智慧,更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重拾诗礼乐,不是要复古照搬古代的形式,而是要汲取其核心精神,将其融入现代生活,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诗的当代重生:在碎片化时代守护心灵的诗意

现代社会,人们的时间被工作、社交、娱乐切割成无数碎片,很难再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品读经典。但即便如此,“诗”依然能以新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一方面,传统诗歌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创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这些节目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将传统诗歌与现代传媒相结合,让更多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让选手与观众在互动中重温经典诗句,激发了大众对诗歌的兴趣;《经典咏流传》则将传统诗歌谱成现代歌曲,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改编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撒贝宁与王晰演唱的《岳阳楼记》,让诗歌以音乐的形式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这些节目不仅让传统诗歌“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与智慧。

另一方面,现代诗歌与日常“诗意”的培养,也成为诗的当代传承的重要形式。现代诗人如海子、顾城、余秀华等,用直白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与思考,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引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除了专业的诗歌创作,普通人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诗意”——比如在清晨观察窗外的朝霞,在傍晚欣赏天边的晚霞,在周末走进自然感受花草树木的生长,将这些瞬间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即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也是对生活诗意的捕捉。这种对“诗意”的追求,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守护心灵的宁静。

(二)礼的当代转化:在现代社会构建文明的秩序

传统社会的“礼”,有许多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其中蕴含的“尊重”“秩序”“责任”等核心精神,依然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传统“礼”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实现“礼”的当代转化,是传承“礼”的关键。

在家庭层面,“礼”的核心是“孝悌”与“和睦”。现代家庭虽然不再有传统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孝顺父母”“关爱家人”依然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比如,定期给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在父母生日或节日时,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多沟通、多包容,共同承担家务,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正是传统“孝悌”之道在现代家庭中的体现。

在社会层面,“礼”的核心是“尊重”与“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也更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此时“礼”的作用便更加凸显。比如,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不插队、不随地吐痰;在网络交往中,尊重他人的观点,不发表过激言论,不传播谣言;在工作中,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友好合作,遵守职业道德。这些文明行为,既是传统“礼”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在国家层面,“礼”的核心是“法治”与“公平”。现代社会的“礼”,更多地体现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公平的社会秩序。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通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公民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公民自觉践行“礼”的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礼”与“法”的结合,既保证了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又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模式。

(三)乐的当代创新:在多元文化中传递和谐的力量

传统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不是要排斥现代音乐,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汲取传统音乐的精华,创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让“乐”继续发挥调和心性、传递和谐力量的作用。

一方面,传统音乐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许多音乐人开始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比如,音乐人方锦龙擅长用琵琶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他将琵琶与电子音乐、摇滚音乐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琵琶的魅力;乐队“自得琴社”则以宋代服饰与传统乐器为特色,演奏传统音乐与现代改编作品,其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让传统音乐以更具观赏性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这些创新不仅让传统音乐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也让传统音乐所蕴含的“和谐”“宁静”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另一方面,现代音乐也在承担着“乐”的社会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许多流行歌曲关注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如周杰伦的《蜗牛》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给予人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则在疫情期间,传递出团结抗疫、共渡难关的信心。这些音乐作品,虽然形式与传统音乐不同,但同样能起到净化心灵、培养共情、提升境界的作用,是“乐”的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此外,音乐教育在当代的普及,也为“乐”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古筝、古琴等乐器;学校也开设了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这种音乐教育不仅能让孩子掌握音乐技能,更能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实现“乐”对人格的塑造作用。

五、诗礼乐的内在关联:构建完整的精神成长体系

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非三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诗》是精神成长的起点,为“礼”与“乐”的实践奠定情感基础;“礼”是精神成长的支柱,为“诗”的情感与“乐”的调和提供行为规范;“乐”是精神成长的终点,让“诗”的情感与“礼”的规范达到内在的统一,实现人格的圆融与完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中国人完整的精神成长路径。

(一)《诗》为“礼”与“乐”提供情感根基

“兴于《诗》”的核心是“感发兴起”,即通过诗歌唤醒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共情能力与感知力。这种情感的觉醒,是“礼”与“乐”实践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情感认同,“礼”的规范便会成为冰冷的教条,“乐”的调和也会失去内在的温度。

比如,“礼”中的“孝悌之道”,如果仅仅是出于外在的规范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没有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对兄弟的关爱,这种“礼”便是虚伪的;只有通过《诗》中对亲情的描绘,如《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唤醒内心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与感恩,才能让“孝”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同样,“乐”的调和作用,也需要以情感的觉醒为前提——只有通过《诗》培养起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才能在聆听音乐时,真正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和谐与美好,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提升。

(二)“礼”为《诗》与“乐”提供行为规范

“立于礼”的核心是“秩序构建”,即通过礼仪规范人的行为,让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稳定的人格。这种行为的规范,为《诗》的情感表达与“乐”的艺术实践提供了边界——如果没有“礼”的约束,《诗》的情感表达可能会变得放任自流,“乐”的艺术实践也可能会偏离“善”的方向。

比如,《诗》中既有对美好情感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但这种批判需要在“礼”的框架下进行,即“怨而不怒”,不能因为个人的不满而违背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利益;只有这样,《诗》的情感表达才能既真实又合理,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样,“乐”的艺术实践也需要遵循“礼”的规范,孔子反对“郑声淫”,认为郑国的音乐过于放纵,不符合“礼”的精神,会让人沉迷于感官享受,丧失道德修养;只有符合“礼”的“乐”,才能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能传递高尚的道德理念,实现“美”与“善”的统一。

(三)“乐”让《诗》与“礼”达到内在统一

“成于乐”的核心是“心性调和”,即通过音乐调和人的内心情感与欲望,让人格达到和谐、圆融的境界。这种心性的调和,让《诗》的情感与“礼”的规范不再是外在的分离,而是内在的统一——此时,“礼”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的情感也不再是随意的抒发,而是符合“礼”的规范的合理表达。

比如,一个人通过“乐”的熏陶,内心变得平和、宽容,他在践行“礼”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尊重与友善,而不是刻意为之;他在表达情感时,也会像《诗》中那样,既真实又得体,传递出美好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诗”“礼”“乐”的内在统一,便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所追求的“仁”的境界——一个人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真正实现精神的成长,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境界的人。

六、结语:让诗礼乐照亮现代人的精神之路

两千多年前,孔子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勾勒出中国人精神成长的路径;两千多年后,这条路径依然能为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提供宝贵的指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诗的诗意来守护心灵的宁静,需要礼的秩序来构建文明的社会,需要乐的和谐来调和内心的情感。

重拾诗礼乐,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要在当代生活中汲取其核心精神:读诗,让我们在碎片化的时代保持对美好情感的感知,培养共情与思考的能力;守礼,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的底线,构建尊重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赏乐,让我们在压力山大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提升精神的境界与品格。

诗礼乐,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将诗礼乐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在诗的熏陶中觉醒情感,在礼的规范中立身行事,在乐的调和中完善人格,让诗礼乐照亮我们的精神之路,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成为更有温度、更有修养、更有境界的中国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和谐、更文明、更美好的社会。

热门小说推荐
神墓

神墓

神魔陵园位于天元大6中部地带,整片陵园除了安葬着人类历代的最强者异类中的顶级修炼者外,其余每一座坟墓都埋葬着一位远古的神或魔,这是一片属于神魔的安息之地。一个平凡的青年死去万载岁月之后,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望着那如林的神魔墓碑,他心中充满了震撼。沧海桑田,万载岁月悠悠而过,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原本有一海峡之隔的...

圣堂

圣堂

一个小千世界狂热迷恋修行的少年获得大千世界半神的神格,人生从这一刻改变,跳出法则之外,逆天顺天,尽在掌握!骷髅精灵不能说的秘密,尽在火热圣堂,等你来战!...

魔师逆天

魔师逆天

前世孤苦一生,今世重生成兽,为何上天总是这样的捉弄!为何上天总是那样的不公!他不服,不服那命运的不公。自创妖修之法,将魔狮一族发展成为能够抗衡巨龙的麒麟一族,成就一代麒麟圣祖的威名。...

倚天屠龙夺艳记

倚天屠龙夺艳记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风流英雄猎艳记

风流英雄猎艳记

生长于孤儿院的少年刘翰和几女探险时偶得怪果奇蛇致使身体发生异变与众女合体并习得绝世武功和高超的医术为救人与本地黑帮发生冲突得贵人相助将其剿灭因而得罪日本黑道。参加中学生风采大赛获得保送大学机会。上大学时接受军方秘训后又有日本黑龙会追杀其消灭全部杀手后又参加了央视的星光大道和青歌大赛并取得非凡成绩。即赴台探亲帮助马当选总统世界巡演时与东突遭遇和达赖辩论发现超市支持藏独向世界揭露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在颁奖仪式上其却拒绝领奖主人公奇遇不断出现艳遇连绵不...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